企业文化

CORPORATE CULTURE

广州小故事|“陈李济”的创办人居然约定陈李两家不通婚?

发表时间:2019-06-10 作者:文图/广州图书馆 浏览次数:5250

▲广州陈李济创办人李昇佐公(左),陈体全公(右)(图片采自《陈李济药厂创建三百八十五周年纪念.1600-1985》第1页)

 

1600年,商人陈体全投资李昇佐原在广州大南门己未牌坊脚经营的中草药店。两人改店名为“陈李济”,寓意“陈李同心,和衷济世”。但奇怪的是,陈李两人同时约定:两姓家族子女以后互不通婚。这不是世仇的做法吗?这两个合伙人怎么回事?

注:“济”是给予,是对困苦之人的帮助。

 

拾金不昧李昇佐 失而复得陈体全

▲李昇佐把遗金归还陈体全。(图片采自《2012广州市第三届广府文化节:医药文化传承》第14页)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岁末某日,广东南海九江商人陈体全在外地收到货款,乘船回广州,到码头后匆忙上岸,遗落货款于船上,被同船的南海西樵人李昇佐拾得。李未因财昧义,而是整日在码头等候失主,终等来四处寻找的陈体全,把遗金悉数归还。

 

以诚结缘陈与李

引为深交同济世

▲陈体全与李昇佐。(图片采自《2012广州市第三届广府文化节:医药文化传承》第15页)

陈体全感李昇佐高情厚谊,意欲酬报,被李婉拒。陈得知李精通医道,在广州大南门己未牌坊脚(今北京路194号)开设了一间中草药店,于是诚恳地提出把半数遗金投资于李的药店。李谦辞再三,最终盛情难却。两人遂定店名为“陈李济”,寓意“陈李同心,和衷济世”。

 

深谋远虑不通婚

但人情归人情,数目要分明。为了企业能长远健康地发展,在创立之初,两位创始人就定下合约:“本钱各出,利益均沽;同心济世,长发其祥。”这种资本合作,按股分利的模式,就已经能嗅到现代企业股份制管理的味道了。

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陈李两人居然约定:“两姓家族子女互不通婚”。这怎么回事?引为至交的合伙人,结为儿女亲家,此后两家变一家,不是大家乐见其成的事吗?为何陈李贰人如此特殊?

▲陈李济创始人陈体全(右)和李升昇(左)的蜡像。(图片采自《2012广州市第三届广府文化节:医药文化传承》第21页)

原来,陈、李两人为企业计深远,为避免陈李济变成单一的家族企业,特意约定两姓家族子女互不通婚,以便轮流在两姓族人中选举德才兼备之士担任司理。如此长远的规划、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度,还是在明代!实在令人赞叹!

▲陈李济的创业旧址位于北京中路194号,标志性拱顶是陈李济的识别符号之一。(图片采自《2012广州市第三届广府文化节:医药文化传承》第11页)

 

数百年来,陈李后人是否严格执行了创始人的约定,待考。但在1949年前,广州医药业以中小户居多,很多店铺堂与家庭合一,家长决定一切,实行指令性管理,往往出现产业传到第二、三代便产生意见分歧而被瓜分自立门户,自立门户后又互相排挤,从而导致很多老字号形成不了规模经济。而陈李济杏和堂在20世纪初就订立组织大纲,对30个职岗的责任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总管理处为陈李济的最高权力机构,有总司理、副司理和秘书等人。自《广州医药志》中1935年广州药业店号表可知,当时杏和堂永汉北路18号店经营熟药丸散业,司理是李继文,而陈李济经营生药参茸业的司理是陈鲸浦,店址也是永汉北路18号。

(注:民国时广州永汉路就是今天的北京路;杏和堂,陈李济的商号。)

 

诚心制药质为本

▲光绪年间,两朝“帝师”翁同龢为陈李济题写的店名。(图片采自《2012广州市第三届广府文化节:医药文化传承》第20页)

虽然有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理念保驾护航,但作为制药企业,要生存发展,还是要靠质量过硬的产品。

据《广州医药志》记载:“清同治皇帝,偶患风寒,腹痛吐泻,经御医推荐,服用广府陈李济追风苏合丸奏效,龙颜大悦,遂敕赐‘杏和堂’三字的封号,以示表彰。”后来陈李济就以“杏和堂”为堂号并注册为商标。

光绪年间,两朝“帝师”翁同龢为陈李济题写店名,“陈李济”三个鎏金大字至今尚存。

▲日本横滨中华会馆藏书。(图片采自《陈李济药厂创建三百八十五周年纪念.1600-1985》第83页)

另外,据日本横滨中华会馆所藏成书于光绪十八年(1892)的《选录验方新编》卷十三记载:“有数岁幼儿,偶患惊风,头足往后扯成弯曲,谓之角弓反张,叫唤难闻,百药无效,后服活络丸一颗即安睡,再服数颗脱然痊愈,神效无比。此丸以广东省城大南门陈李济店为真,别店多假,用之不效。”

▲陈李济的药材。(图片采自《2012广州市第三届广府文化节:医药文化传承》第19页)

陈李济人制药虔诚,以质为本,有着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其制药,选料上乘,做功精细,应用药材阴枝,就不用阳枝,应用根茎面绝不用其叶……为了保证品质和疗效,若备料不齐,宁可停产。数百年来始终奉行“工艺虽繁必不减其工,品味虽多必不减其物”的原则。

▲陈李济的百年楹联:“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是陈李济人代代相传的创业古训,充满了哲理与抱负。元乃根本也。(图片采自《陈李济药厂创建三百八十五周年纪念.1600-1985》第1页)

 

创新进取彰仁术

陈李济广集古代固有成方、验方,悉心研究炮制技术,制成各种疗效独特的古方正药。早在清顺治七年(1650年),陈李济便创制乌鸡丸,该产品后来衍生出御用名药乌鸡白凤丸。

但是陈李济并没有一味固守,而是不断研创新药。据陈李济的文物牌匾可知,陈李济的药品从保育养胎到生老一辈子,涵盖人生各个阶段。

▲镌刻着陈李济的各种药品的陈李济的文物牌匾。(图片采自《2012广州市第三届广府文化节:医药文化传承》第19页)

广东地处岭南,自然气候潮湿,传统的中成药易霉变,且一些芳香类的中药材因药性挥发而影响整体药效,也无法满足人们远足之需。有鉴于此,陈李济人,于康熙年间,首创蜡壳药丸,把蜂蜡和木蜡混合浇铸成蜡壳,再割成半球形,然后将丸药裹在其中,再用蜡密封,可防潮防虫避光,使药物久存不变质。陈李济于清初首创的蜡壳大蜜丸剂型,至今仍是畅销的主导品种。可惜具体发明人和时间已无从查考。

▲蜡壳丸蘸蜡场景。(图片采自《南药瑰宝陈李济:健康养生四百余年》第14页)

1981年,联合国世界科教文组织委托北京中医学院和北京科教制片厂,把陈李济的蜡壳丸生产工艺拍成纪录片,向全世界推广。当时国人皆以此事为傲,如今看法可有不同?

▲陈李济镇厂之宝——百年陈皮。(图片采自《广药好家风》第19页)

陈李济药厂在制作蜡丸的过程中还有一种著名的副产品——百年陈皮,对驱风化痰有卓绝的效果,曾被清帝钦定为贡品,成为广东“三件宝”之一。此后因制蜡丸工艺设备改变而不再生产,现存少许已视为厂宝,到访的贵宾能得到几片便是最高礼遇了。

 

药“香”也需传万里

有了质量过硬的产品,不等于就可以躺赢,要想赢得市场,赚到真金白银,还是要搞好宣传和市场营销。

道光六年(1826年),陈李济在广州十三行开设了一个批发所,作为产品输出、洋药原料输入的口岸贸易机构。后来还在香港、上海、澳门、新加坡等地设支店,形成了跨省、跨国的经济网。

▲陈李济的古方正药“追风苏合丸”介绍单。(图片采自《陈李济药厂创建三百八十五周年纪念.1600-1985》第8页)

清末,每逢科举秋试,陈李济运送追风苏合丸、养心宁神丸、附子理中丸等药物进京,以应考生不时之需。当时只有陈李济的药丸以蜡壳包装,保证药丸品质不变、效果显著,故特别引人注目,为陈李济赢得“广药”之誉。

▲《陈李济良药集》中,以英文刊登陈李济总行、国外支行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图片采自《2012广州市第三届广府文化节:医药文化传承》第26页)

后来,陈李济从药店发展到药厂,又在19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外向型经营。当时,“陈李济”的产品由于质优价廉,便于携带,许多出国谋生的国人为防病所需,携带出国,进而引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印尼等地。

救济扶危显仁心

20世纪初,陈李济药厂已拥有300多员工,70多个产品,先后在香港、上海、潮安开设支店,民国24年(1935)征税时,陈李济自报本银60万元。有了钱,陈李济也不忘创始人“同心济世”的初心。

陈李济铺中员工如见门前有晕倒的难民、饥民等,必出门营求施药,并通知其家人。在炎炎夏日,又在人行道设茶缸,免费为过往挑担、拉车苦力供应茶水。而这些皆非偶然,而是写入老铺条规的要则,延续了几百年。

▲陈李济进口的消防车模型,刻着“陈李济”和“救济扶危”的老铺条规。(图片采自《2012广州市第三届广府文化节:医药文化传承》第25页)

清末民初,广州街巷狭窄,经常发生火灾,官方又救助不力,“陈李济”司理和股东研究决定成立义务消防队,从国外进口了消防车,消防队旗黑色,上书“陈李济”三个白字(消防车、木桶也写上),还有药箱随行,以备救急。一旦某处发生火灾,队员立刻停产出动救火。善举一时传为羊城佳话。

 

倚老卖老“吉”庆来

▲吉尼斯证书:全球最长寿药厂证书。(图片采自《2012广州市第三届广府文化节:医药文化传承》第31页)

2010年9月25日,陈李济在创立410周年之际,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古老的正在运营的制药厂”(oldestoperatingpharmaceuticalfactory)认证,它诞生的时间比北京同仁堂早69年,比西方最早的制药企业德国默克早68年。如今,“诚信”与“济世”的文化传统,已经伴随陈李济走过400多年岁月,并支撑其屹立于新时代的浪潮中。

▲中国集邮总公司于2010年11月20日专门为四大中药老铺发行的《中医药堂》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分别是同仁堂、庆余堂、雷允上和陈李济。这是卖一送三的节奏吗?(图片采自《南药瑰宝陈李济:健康养生四百余年》第23页)

 

结语

▲1990年5月,时任广东省省长叶选平题写的“同心济世”。(图片采自《广州陈李济药厂建厂三百九十周年纪念:[中英对照]》第3页)

 

杏林一苗陈李栽,同舟共济创药业。

历尽沧桑四百载,诚信史话传后代。

陈李济创办数百载而能巍然挺立,靠的当然不只是不通婚带来的独立与轮换,也不只是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还有合作的同心、制药的诚心、创新进取的雄心、宣传营销的巧心和济世的仁心。虽世纪更迭,仍不忘初心,诚信济世,代代相传。

缘起诚信,发于同心,展以进取,传因济世!

“陈李济”延绵数百载的秘笈,你get到了吗?

 

参考书目

1、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编著《广药好家风:家有和风古药新香》,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8(F426/3789)

2、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市志.卷五.上》,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K296.5/77/5—1)

3、陈李济药厂"厂庆"筹备小组编《陈李济药厂创建三百八十五周年纪念.1600-1985》,编者,1985(F426/615)

4、梁越主编《广州陈李济药厂建厂三百九十周年纪念:[中英对照]》,广州:广州陈李济药厂,[1990](F426/359)

5、朱顺贤主编《2012广州市第三届广府文化节:医药文化传承》,2012(R-0/428)

6、《南药瑰宝陈李济:健康养生四百余年》广州:[广州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2011](F426/2410)

7、广州医药志编委会编《广州医药志》,编者,[1995](R-0/32/1)

8、江华[等]著《大南药:风云舒卷5000年中医药史》,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F426/2194)

注:本文部分文字摘辑自以上广州图书馆藏图书,括号中为该书的索书号。但图书内容也可能存在错漏和争议,敬请方家指正。因时间和能力的限制,未能穷尽文献,欢迎有兴趣的读者前来查阅考证,一起还原更真实的广州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