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蜡丸的智慧 南国独特发明

发表时间:2017-07-05 作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浏览次数:5891

访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董事长石洪超(下)

陈李济董事长石洪超接受采访

陈李济董事长石洪超访谈(下)

主持人:“陈李济人”发明了蜡丸,刚才您也向大家介绍了,它有一个特殊的意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选择陈李济的蜡丸生产工艺,拍成电视片,向全世界进行介绍。那我想请问石总,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否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我们怎样把蜡丸推向全世界?

石洪超:刚才我讲了一下蜡丸发明的环境,为什么在陈李济药厂发明了蜡壳丸,当时讲了几个现代人对它的评价。

其实对于当时发明蜡丸来看,陈李济是南药的代表,我们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陈李济处于南国,中国的南半部分,主要解决的是南半部分人的患病问题。像同仁堂是主要做参茸类的,在北京,离东北也比较近,参茸类的比较容易采购。像胡庆余堂、像雷允上,在上海周边,那儿的生活习惯不同,容易发炎上火,所以就有清消类的,像石斛这些清热消炎类的药就用得比较多。像我们南方热、潮、湿,原来叫瘴气,是一种闷热的感觉。经常太湿太闷的话,我们汗是出不来的,非常热又出不来汗。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你的窍没有通。所以我们南方就比较需要多一些芳香通窍类的药。陈李济在这一块就做的比较多,你看陈李济好多药品,都大量的使用了芳香通窍类的药。比如原来我们进贡的药,是给皇帝治过病的,追风苏合丸。追风苏合丸古方有20多味药,其中有十几味都是芳香通窍类的。同治皇帝病了,当时御医都没有办法,后来给他推荐了陈李济的追风苏合丸,皇帝吃了以后效果非常好,原来解决不了的问题都解决了,就御赐了陈李济“杏和堂”的牌匾,然后又让三代帝师翁同龢给陈李济题写了这个牌匾。陈李济三个字就是翁同龢题的。

当时天下有好多这样的药厂、药铺、药房,但是为什么陈李济就发明了蜡丸,这和这里闷热的气侯环境有关。它一发明出来虽然全国各地在学,但是源头还是在陈李济。大家要买药,肯定大部分都是买陈李济的各项蜡丸,翁同龢题写的那块匾实际上叫陈李济各项蜡丸,现在那块匾还在,还能看到那是翁同龢的手书。当年蜡丸的影响力非常大,广东地处偏远,好多学子要进京去赶考,他们都会带陈李济的蜡丸去。一般这些进京赶考、到北京办事的大部分都是文人,文人的宣传效果肯定比一般人的宣传效果要好。随着他们出去,大家慢慢就把陈李济蜡丸叫响了。

蜡丸的研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再加上广东的商埠开埠比较早,做生意的人比较多,有的到海外去,有的到全国各地去,他们都要带着陈李济的这些药。最好携带的就是蜡壳丸,保存的时间长,又容易带,好多人就会带着走。通过去赶考的文人,去交流的文人,通过商人,通过到南洋去讨生活的这部分人,去远足的人都会带着陈李济的蜡丸,促使陈李济的蜡丸在全国、全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

沿着海上丝路传遍世界各地

陈李济的蜡丸影响最大的就是海上丝绸之路那部分,最远影响到南美。因为广东确实开埠比较早,明末清初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到海外讨生活。近代就更多了,大部分人出去都会带陈李济的蜡丸。影响力最大的还是东南亚,南方特别广东的岭南人,他们出去的第一站大部分都是到东南亚,所以东南亚的使用量非常大。陈李济为了配合,还在东南亚好多国家建立分店。陈李济一开始是在原来的十三行开店。清朝的时候闭关锁国,只是授权广东一个地方可以跟外国人做生意的,主要就在十三行那儿。陈李济原来都是通过十三行那个分店往外出口的,后来慢慢就在整个东南亚差不多每个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分店,有利于海外华人购买。一个是海外华人也多,另外当地人通过海外华人用到这种药觉得也不错,这应该就有点像文明互鉴了。

陈李济博物馆中演示制药过程的模型

促进中医药文明互鉴

主持人:文明互鉴。

石洪超:文明互鉴,确实是这样的。你看这个茶叶是通过咱们华人出去以后带着,肯定外国人一开始他没接触茶叶,看到我们一帮华人在那儿喝茶,就试一回,慢慢就接受茶叶了,咱们的茶文化就传播出去了。

我们国内的喝咖啡,一开始也是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想办法找到咖啡喝。咱们一开始不习惯,只在旁边看,围观,慢慢有人尝了,试了,可以,挺好,然后慢慢西方的文化就传到咱们这儿来了。

像咱们的蜡壳丸,也是通过华人华侨传到不同的国家。有人生病了,拿出蜡壳丸一吃,人好了,首先是自己好了。旁边有外国人看到了以后,觉得这个挺神奇的。他下次他得了同样的病或者同样的情况下他也来试一下,慢慢就传播开了。其实中药也存在这种互鉴,他先使用了这个产品,使用了这个东西以后,就要刨根问底,自然要问为什么能起作用,慢慢的成了文化的传播。所以我们陈李济在整个东南亚,在全球范围内,这些药品的传播,都非常的广泛。

但是药品能够传播的基础就是包装革命。要是没有蜡丸的包装革命,是走不远的。你带出去没几天就坏了,发霉了,生虫了,就传不了那么远。最终还是蜡丸的包装革命解决了这个问题,才使它能够传播出去,才能够变成可能。要没有这样一个包装的话,它是传播不出去的。

百子柜

传播中医药文化 服务“一带一路”上的华人华侨

主持人:其实在早期,陈李济以首创蜡丸为自己的名片,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一定的知名度。现在我特别想请问一下石总,未来公司发展是不是更会强调和注重依托目前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为这些海外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石洪超:广东也是我们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历史上,陈李济一直参与了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一种咱们民族工商业在外面传播的这些过程,一个商业的交换,现在把它总结成海上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都是一个文化交流,一个产品的交换,商品交换的过程。这样陈李济一直都参与在里边,文化的交流和商品的交流,原来在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都有。

那么现在提到了“一带一路”,那陈李济本身在历史上就有参与,现在从传承的角度来讲肯定会坚持的。因为陈李济早早就在十三行建了分店,早早在丝绸之路沿岸的国家建立了分店,我们的前辈一直以来都在丝绸之路上面行走。那我们作为后辈来说,既然要传承,不仅是传承它的工匠精神,传承文化的精髓,还要传承商业的精髓。所以我们肯定也会一步一步跟着祖辈的步伐去走的,我相信也能够走得好。

而现在,陈李济不太存在怎么走出去的问题,就是怎么能够走得比原来更好的问题。陈李济这些药,是我们中医药文化、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想通过我们的药品能够把我们的文化带出去,让海外其他族群的人,通过中医药能够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能够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融入到全世界去,能够造福全人类。

陈李济博物馆中悬挂的具有滋补功效的食物牌

“陈李济+”中医药的私人定制

那么我们怎么样能够通过我们的药,激发起全人类对咱们中医药文化,对咱们民族文化的认可?这个药要做成什么样子,要真正能够起到作用,那我们还要不断地完善,要研究不同的人群,适合什么样的药品,用什么样的手段传播途径,传到他们手上。因为我们的药是救人的,没有传到需要的人手上,最终还是服务不到位。陈李济有这么好的药品,有这么好的文化,怎么样去传播?所以我们就提出来“陈李济+”的概念。

这个概念提出来之前,是咱们国内一直在提“互联网+”,我们转换了一下概念,觉得“陈李济+”可能更好。互联网也好,各种各样的渠道也好,万物互联也好,陈李济能不能用这些东西,更好地来服务更多的人群,更多的患者。我们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提出来“陈李济+”。比如说加互联网这方面,我们可以在网上宣传,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做网上定制,就私人定制的这种。

刚才说咱们中医最好的是精准医疗,就是对每一个人,能不能精准投放我们的药品。因为他有了病,医生给他开了处方,每一个处方都可能不一样。针对个人,我们处方有一个大的原则,你什么类的病,我大概给你用什么样的药。但是这个药,针对你这个人,我会在每一味上面,再加减。比如说你这个病,热比较多,比平常的人更热、更燥。那我就要给你去燥的,给你寒凉的药,而且我要加大寒凉药的量。真正传下来的那个处方,可能是比较平衡的,就需要这过程中给你做一些添加,添加就是针对你这个人的用法。

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这样一个处方,但是我做的药里面没有添加,我按统一标准就没有添加,我就需要针对你这个人专门给你做一种药。这就是精准,我们按现在的说法叫做个性化定制。个性化定制说起来就是(要借助)互联网,它形成了以后才有这种可能。如果没有形成这个万物互联的概念,就是个性化定制,这么多人你给他定制,你怎么定的过来。他到底有什么需求呢。

陈李济博物馆里展示药材处理过程的展区

咱们有了互联网,就可以做个性化定制。甚至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的多媒体互动,你说要哪个地方的药材,我甚至可以把在哪一个地方抓这个药材的过程给你看到。然后把这个药材,我们怎么样处置的,晒干,蒸熟,或者是切片或者是研制或者怎么炮制的办法,到最后出来成品的整个过程,都可以让患者看到。然后你配了几种药,这几种药有多少,你的处方量配了多少,整个制法都可以看到。因为医生对病人,不单单是药在起作用。

现在有人在研究,说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有心理的作用,就安慰作用也会起到百分之三十的作用。这个医生你信他,你自然就有用,有心理安慰的作用。

那么我让你看到整个过程,这个药材怎么来的,怎么回事。我们说的道地药材是在哪个地方,这个地方长的什么样的,我都给你看到,对他的心里安慰会更好。所以这就是一种私人定制的概念。就是陈李济做中药的,能够和互联网的私人定制加起来,我做一点事情。我们现在建了两个车间,准备把我们最传统、最古老的制药恢复起来,然后专门针对这些,有个性化需求的,通过这样的手段联系起来。这是我们最近提出的一个概念。

另外,还要加什么?你想中医中药它最出名的概念是什么?叫“治未病”。治未病的概念是《黄帝内经》提出来,叫上医治未病。治未病这个概念跟现在的有些提法非常接近,就我们现在叫亚健康,好多人叫亚健康状态。你说有病吧他还没有,当然每天还没精神,你说腰痛吧,也没痛,浑身干一天活回家觉得浑身没力,或者是觉得哪些地方发胀,很不舒服。你说他是亚健康,却也还没到亚健康。亚健康是你出现了腰酸腿痛。现在我们可以说你腰也酸了,腿也痛了,骨质疏松了,腰间盘凸起了,腰肌劳损了,这些都算是亚健康。但是有些时候还没有出现亚健康状态,就刚才说的症状,那种你看没有病,但是已经处于亚健康的前沿了,还没有病,我们叫治未病,还没有病就需要保养。

保养,用我们中医的理念,就是尽快让你自身达到一种阴阳平衡的状态,内外、上下、左右能够达到平衡,整个人就舒服了。中医药有这样一个作用,我们现在把它叫做大健康,就不存在你病了我们再给你治病,让你健康。大健康的概念就比较延伸了。陈李济原来是制药的,你病了以后我做点药给你吃,能解决你的病痛。那我们再延伸一步,就是要做大健康的产品,就是在你没病的时候,能起到保养、调理的作用,使你不生病。

陈李济开创时间虽不是最早,但持续时间却最长

确实陈李济也有这样的东西。像我们用的陈皮,百年陈皮,都是非常好的,起到运化的作用。有的时候你吃了东西或者是吸收了一些,你在体内没有运化。这个化的概念也是中医的理论,从西医西药也是解释不通的,这个气或者是环境造成体内哪个地方停滞了,能起到运化的作用,能帮你化掉,解决你的亚健康情况。

主持人:预防、保护。

石洪超:预防亚健康甚至治疗亚健康的这些方面的东西,我们也在拿“陈李济+”的概念在做。

如果通过我们的药品能够让患者,不论是中国的,国外的,不同民族,不同人种,他们能够认可我们中医药文化,进一步通过我们“陈李济+”的思维,最终能够把中医药文化保健康的这种理念,这种文化传播给他们,然后更好的去造福更广大的患者。我们想起到这样的作用。无论采取哪种措施,最终是要把我们的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不只是对东南亚,还对非洲、对美洲,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那本《黄帝内经》虽然说没有多少文字,但是太博大精深了,它应该是为全人类服务的。我们想通过小小的陈李济的小小的产品,能够激发起大家对中医药文化的一种认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认可,从而再一次巩固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

“杏和堂”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主持人:我看到现在陈李济集团有这个陈李济中药博物馆,还有岭南中医药文化体验馆。我想请问一下,来我们这儿参观的有外国人吗?

石洪超:虽然这几年咱们国家对中医药重视,不约而同都找到中医药文化的这个载体来表现我们的民族文化,很多不同类型的反映中医药文化的博物馆不断在建立。具体到陈李济这个博物馆,就做的比较早,确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陈李济博物馆做的比较优秀,这几年不断有媒体记者、国外友人前来陈李济的博物馆。去年“2016海丝沿岸国家主流媒体看广东”首站活动就选择了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因为当年能够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的是广州的十三行,能够溯源最近的也还是十三行,那就很说明问题了。陈李济恰恰就在那个时候在十三行有自己的分店。不同国家的媒体记者、主流媒体把采访的首站就选在陈李济。

看到陈李济中药博物馆以后,这些国外友人不断地通过这里看到我们的中药,感觉到有这么优良的中药,知道了有能解决这么大量的患者问题的这样一些中药。他们觉得很神奇,还会想到,为什么能制造出来这样的中药,肯定我们自己有一套理论体系在指导。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他们就会拿我们中医药体系和西医药体系做比较,就会进一步认可中医药文化。而通过我们中医药文化载体,就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所以整个是这样一个连环的过程。

这几年,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上,确实起到了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你看到一些感兴趣的东西,自然会有一些联想,有一些追问。在追问的过程中,自然就会体现到我们的制药文化,我们的中医药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