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文史】“全球最长寿药厂” 四百年古药飘香

2023-09-21

在广州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中,许多被保存、改造的工业文化遗产,已连同几代人的记忆,留存在岁月之中。它们包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尚待社会的进一步认知、研究、展现。2023年1月,广州市出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对广州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

自7月25日起,广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广州日报社将联合启动《羊城文史——广州工业文化遗产》系列专栏报道。围绕第一批广州市工业遗产名单,在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挖掘活化利用等发展新貌,展现千年古城的文化纵深,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让工业遗产及其背后的传承精神滋养人们的心灵。

 

“全球最长寿药厂”隐于广州闹市,四百年古药飘香

从一个小药坊发展成为紧跟时代步伐的现代化中药厂,成为国家首批“中华老字号”,更创造“全球最长寿药厂”吉尼斯世界纪录——“陈李济”的名字与广州这座千年古城相融相生,其中药文化园今天仍屹立于广州市海珠区广州大道南1688号。

陈李济始创于1600年。同治年间,获“杏和堂”封号,其仍存的“百年陈皮”被钦点为贡品。民国时期,陈李济在港澳、上海、新加坡等地开设支店。公私合营时期,并入十余家药号组成“广州陈李济联合制药厂”。1998年,陈李济历史性搬迁,全面开创中药生产现代化。2004年,陈李济建成岭南地区首家中药行业博物馆,还原了陈李济旧时期的传统生产面貌,并始终见证着中国四百余年中医药的发展历史,绵延至今,欣欣向荣。

“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古方正药,历久弥新,一段岭南医药工业文化的传奇故事仍在书写。

“陈李济”创造“全球最长寿药厂”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陈李济百年楹联。

 

辉煌四百年: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

同治敕赐“杏和堂”封号

广东地处岭南,由于与北方及中原相异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让岭南医学既传承了异地医药的优良基础,又融入了具有地方和时代特色的创新成果。同时,受岭南浓厚的商业氛围影响,岭南中医药的特色又体现到医药商业文化之中,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就是广东中成药的形成。明清时期,广东中成药老字号林立,产品畅销省内外,其中首创蜡丸工艺的陈李济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陈李济始创于1600年(明万历28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我国中药行业现存最老的老字号,国家认定的首批“中华老字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全球最长寿药厂”,“陈李济”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今天走进广州大道南的陈李济博物馆,参观者可细读史料记载:清朝同治皇帝有一次患上风寒,腹痛吐泻,经御医推荐服用陈李济“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龙颜大悦”,逐敕赐“杏和堂”的封号,以资表彰。以“杏和堂”为商号的陈李济,名噪大江南北,驰誉为“广药”,成为清末全国三大中药文化代表之一,当时有“北有同仁堂、东有庆余堂、南有陈李济”的说法。

清朝初年,陈李济创造性地发明了传统中药的蜡丸剂型,掀起了中成药包装革命。起初因蜡丸工艺复杂,蜡丸包装只用于贵重药品,自动化生产之后,这套封装工艺被广泛采用,并延续至今。直到现在,陈李济荣获国家银质奖、畅销海内外的壮腰健肾丸等古方正药,以及国内众多驰名中成药,仍采用蜡丸剂型。陈李济广集古代固有成方、验方,秉承传统炮制工艺,选料上乘,配方严谨,且奉行“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宗旨,经过一系列独特的加工炮制才入药,使药物能发挥最佳效力,制成各种疗效独特的古方正药。

清朝时期,陈李济生产有膏、丹、丸、散、茶、油、锭 8 个剂型,主要产品有琥珀抱龙丸、追风苏合丸、附桂理中丸、全鹿丸、天王补心丹等,名扬四海。

杨殷雕像。

 

续写百年红色发展史

除了创立时期的辉煌成就,陈李济的历史价值还体现在其具有百年历史的红色文化。当中不得不提两个名字:杨殷、李朗如。

陈李济历史上走出了一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杨殷。杨殷(1892~1929),字孟揆,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党的早期军事工作的重要领导者和情报保卫工作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杨殷少时暂住在陈李济,和陈李济当时的少东家李朗如结为革命战友,两人一同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1922年秋,杨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陈李济成立了中国第一批由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工会,在陈李济建立情报站,开展地下情报工作,为筹备广州起义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广州起义前夕,在杨殷的安排下,共产党在当时的广州汉民路禺山市陈李济旧址二楼(即今天的北京路禺山市陈李济侧门)召开了工农兵代表会议,会议设杨殷为肃反委员。起义第二天张太雷同志不幸牺牲,杨殷同志任广州苏维埃政府代理主席,负责广州起义的总指挥部的参谋团工作。1929年 8 月 30 日,杨殷和彭湃等人牺牲于上海龙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 年,毛泽东亲自接见杨殷烈士的母亲谭氏。2009年 9 月 14 日,杨殷被评为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中央高度评价其为“用生命捍卫信仰”的英雄烈士。

李朗如(1889~1963),字澄秋,陈李济李姓第七代后人。曾任孙中山广东都督府副官长、总统府参军兼卫士队队长,广州市公安局局长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广州市副市长,全国工商联委员,广东省第一、二届政协副主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内战内乱导致广州民族工商业备受摧残,李朗如受族人所托接管陈李济。李朗如的外孙何代宁曾口述:“他一到任,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为筹措资金,开源节流,他牵头改革管理方式。陈李济很快摆脱了经营困境,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至 1937 年广州沦陷时,陈李济员工达三四百人,月营业额 10 余万银毫,一跃成为全国三大中成药厂之一。

1954年,我国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陈李济作为当时广州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动参与公私合营,李朗如将陈李济的股份无偿捐献给国家,对当时广州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起到了带头作用。陈李济从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得以新生。从此,陈李济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除了营商资助革命,李朗如每年都要从陈李济挑些“百年陈皮”送给宋庆龄和何香凝,此“陈皮之谊”被传为佳话。他倾其一生为国奉献的精神,也感染了后辈。当四女儿李智勤(人称“四姑娘”)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李朗如对其选择给予极大的支持。在广州银河革命公墓顶峰的墓碑上,“愤清廷黑暗,恨蒋朝腐朽,紧随先行争民主;爱社会主义,跟共产党走,保持晚节喜功全”,鲜红楷书的一对挽联,概括了李朗如的一生,供后世敬仰。

陈李济首创蜡丸。

 

领风气之先:“蜡壳丸”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

清代,陈李济得到长足发展。广东地处岭南,自然气候潮湿,传统的中成药易发霉变,且一些香料的中药材因药性挥发而影响整体药效,并无法满足人们远足之需。陈李济的管理、技术层的人员发动员工变革,经过技术人员研究和一线人员的实践,陈李济人总结出煮蜡、串圆子、蘸蜡、鎅壳、入丸、封口、剪蒂、盖印等 8 道手工工序。其蜡壳是蜂蜡与木蜡等混合浇铸而成的,先割成半球形,然后将丸药裹在其中,再用蜡密封,这样就可久存而不变质。

早年,这一包装改革成功推广后,在其它制药中心的北京、杭州等地制药业引发了中药生产的“包装革命”,198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委托北京中医药学院和北京科教制片厂,选择陈李济的蜡壳丸生产工艺拍成纪录片,向全世界推广。

陈李济的各种蜡壳药丸,在华人世界中享有盛誉,行销东南亚、欧亚等地,成为中国最早向海外出口商品的四大厂店之一。蜡壳药丸为中成药的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为中医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提供了保障,为日后中医药文明互鉴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全国面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不少群众因营养不良而患水肿病,陈李济在上级卫生部门的组织下,研制药物解决病情。在和多位名老中医共同努力下,陈李济首创壮腰健肾丸,并将药方无偿公开给全国各大药厂,陈李济壮腰健肾丸先后获得省、国家优质产品称号,1984年荣获国家质量奖银质奖章。

80年代,陈李济首创胃肠分溶双层丸补脾益肠丸,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获得 3 项发明专利授权,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6 年,新产品昆仙胶囊取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昆仙胶囊是九·五国家重点项目——“中药复方药物标准化(范例)研究”四个复方中药中唯一实现产业化的品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俄罗斯发明专利。陈李济还承担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连续 10 年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共 7 个产品获得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截止 2020 年 12 月,公司拥有有效授权的知识产权 51 项,其中发明专利 32 项,实用新型专利 8 项,外观专利 11 项,申请中的发明专利 7 项。其中 2 项发明专利相继获得了第十九届和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陈李济的壮腰健肾丸,年销售1亿粒,近年一直位居单剂中成药最畅销产品之列。几百年来,我们始终是中药界的头部企业。”2023年7月17日,陈李济营销中心副总监汪晓斌在受访期间告诉笔者。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内重现当年药店的场景。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内重现当年药店制药场景。

 

从三个关键字,读懂长盛不衰秘诀

四百年风云变幻,陈李济在神州医药界长盛不衰。汪晓斌副总监认为,关键原因不离管理模式创新、顺应历史大潮、勇挑社会担当三大方面——

“对大多数‘各领风骚几十年’的现代企业来说,‘四百年’陈李济的确是一个传奇。构成传奇的核心机密,正是直到今天许多企业仍在孜孜追求的优良体制。”汪晓斌说。

“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创业之初订立的合伙文书,规定了陈李两族采取资本合作,按股分利的模式,在明朝的封建社会体制下,陈李济的这条家规俨然就是现代企业股份制管理的雏形。此外,为实践这种创新管理,避免轮为单一的家族企业,陈李济还明确规定,两姓合股经营,陈李两族子女不得通婚,两族轮流选任司理(厂长),且所选之人必须是族人中德才兼备之士。首先是两姓族长在无意中形成类似今天的董事会,形成了董事会决策、监督,司理执行落实的管理机制;二是司理执行两姓既定目标,就像今天的职业经理人,无能者下一届就会自动落选,每三年换另一姓氏司理,从而充分化解家族式企业中管理者单一的经营风险。从某种程度上看,陈李济从创业之初的创新管理就开启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

早在19世纪20年代,陈李济就开始了外向型经营的发展实践。当时,随着华人出国谋生,“陈李济”的产品由于质量优,价格廉,且便于携带,许多出国谋生的国人为防病所需,携带出国,进而引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印度等地。道光六年(1826年)陈李济又在广州十三行开设一个批发所,作为产品输出、洋药原料输入的口岸贸易机构。

1922年,“陈李济”在香港皇后大道中206号开设香港支店,1935年又在上海开设支店。后因抗战爆发,不便经营,遂将上海支店职员改派往新加坡大马路再设分店。1942年香港沦陷时,香港支店转往澳门新马路开设澳门支店。1948年,又在马来西亚筹办分厂,后因各种原因中途废止。所有这些支店和分店,形成了一个跨省、跨国的经济网。民国时期,陈李济已进入产销的“黄金时代”。在新中国成立后,陈李济作为广州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领军行业,主动参加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国有企业,从此改头换面,乘上了改革开放的东风。

近现代以来,陈李济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最大制药企业广药集团下属单位,成为中医药行业发展的排头兵。目前,陈李济着力发展“大南药”和“大健康”双轮驱动产业。

陈李济的创立始于一个“济”字,几百年来,“救急扶危、同心济世”是陈李济牢牢不忘的初心。陈李济一直身处北京路闹市中心,门前过客每日成千上万。在饥民、难民较多的旧时期,常有行人晕倒,陈李济铺中的员工见状必出门相救施药。夏日炎炎,广州街头各种挑担、拉车苦力众多过往,陈李济又在人行道设茶缸,免费供应茶水。

清末民初,广州处处横街窄巷,民房多为砖木结构,居民又以木柴为燃料,经常发生火灾。而官方消防设施不足,一旦有火灾,各家自理。所以老百姓一遇火灾,必损失惨重。为解民忧,陈李济决定成立义务消防队,购置消防车,配备水枪、火勾、水桶、大小绳索、斧头、竹梯等,还有一药箱随行,以备救急。消防队旗黑色,上书“陈李济”三个白字(消防车、木桶也写上),一旦某处发生火灾,队员立刻放下手头工作,自觉出动救火。此善举深受市民好评,一时传为羊城佳话,在市民心中树立了陈李济“同心济世”的形象。

在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陈李济积极贡献一份力量,参与发明创制壮腰健肾丸,并将药方无偿公开给全国各大药厂。2016 年起,陈李济将每个月的 21日设立为“爱腰日”,并开展“大众爱腰日”公益活动,通过陈李济的经典骨科痛症产品组合“舒筋健腰丸+壮腰健肾丸”来帮扶腰痛背痛的社会人群(如司机、老师、环卫工人等)。

中药文化园区成广州一景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城市规划发展一日千里,陈李济的经营规模也逐渐壮大。1998年,陈李济从广州市北京路194号迁址到广州大道南1688号,斥资1.3亿新建全新厂区。2004年,陈李济耗资千万,以北京路老铺为原型,建设了岭南地区第一个中药博物馆——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向世人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以及陈李济四百余年的传统中药历史文化。

笔者在现场走访中看到: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物外立面参照陈李济药厂位于北京路老铺的骑楼设计及圆拱型门廊设计,馆内陈设是结合当时岭南中药作坊的特色而设计的,有传统的太公厅、百子柜、岭南旧街场景、凉茶铺场景、满汉窗、趟栊门等,整个建筑风格呈现出典型的岭南民俗文化特色,是对岭南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馆藏方面,陈列有广绣、广彩、宫灯等多个非遗项目展品,多位岭南书画大师的作品,以及传统广式酸枝家具。

2018年,陈李济建设完成陈李济中药文化园区,在原有博物馆的基础上增设了室外场景,包括同心广场、英雄广场、长寿广场、蜡丸广场、橘井泉香、文化浮雕墙等,占地面积约7200平方米。园区内药用植物高达上百种,涵盖了陈李济经典特色入药植物沉香、蔓荆子、黑老虎、牛大力、何首乌、金樱子等,及陈李济陈皮的柑皮原料——新会茶枝柑。园区与陈李济中药博物馆相互映衬,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旅游景点,集中呈现了陈李济“合作济世的创业文化”“首创蜡丸的兴业文化”“古方正药的守业文化”“百年陈皮的精业文化”及“红色血脉的敬业文化”。

陈李济中药文化园被认定为广东省、广州市工业遗产。陈李济文化宣传部副经理许晓屏告诉笔者,近年来,园区已成为城中一知名景点,每天都有中医药和传统文化爱好者慕名而来,参观人潮络绎不绝。

陈李济创始人陈体全和李升佐蜡像。

 

考据:“陈李济”之由来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岁末某日,广东南海县商人陈体全在外收得货银从水路折返广州,匆忙中不慎将巨额货银遗落在船上,幸好被同船的南海西樵人李昇佐拾获。

李不因财昧义,而是整日在码头等候失主,终等来四处寻找的陈体全,把遗金悉数归还。陈感李高情厚谊、品德诚实,意欲酬报,被婉言谢绝。陈知李精通医道,于是诚恳地拿出遗金半数投入李在广东省城大南门已未牌坊脚(今北京路 194 号厂址)经营的中草药店。

两人经考究取店名“陈李济”,首先是陈李各取一字,以示永久合作,同时内含“同舟共济”的意思,其次是办药店必须有“存心济世”之愿望,寓意深远。

陈李济由此创立。

 

遗产名片

陈李济中药文化园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广州大道南1688号

1、历史沿革

陈李济始创于1600年。同治年间,获“杏和堂”封号,其仍存的“百年陈皮”被钦点为贡品。民国时期,陈李济在港澳、上海、新加坡等地开设支店。公私合营时期,并入十余家药号组成“广州陈李济联合制药厂”。1998年,陈李济历史性搬迁,全面开创中药生产现代化。2004年,陈李济建成岭南地区首家中药行业博物馆,还原了陈李济旧时期的传统生产面貌。陈李济见证了中国四百余年中医药的发展历史。

2、价值特色

历史价值:陈李济始创于1600年,是“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最长寿药厂,是中国传统中医药的经典代表。

科技价值:清朝初年首创的蜡壳药丸包装工艺,中药得以沿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掀起了中成药包装的行业变革。

社会价值:2021年陈李济工业总产值全年累计超过6亿元,经济效益日渐增长。陈李济中药文化园对外开放,主打研学旅游、重要文化体验、红色文化旅游,年接待游客量平均为3万人次,社会效益显著。

3、现状保存和使用情况

现保存大量生产储运设施,用于研学、展览。

4、活化利用情况

陈李济中药文化园已活化为集中药历史文化、中药生产工艺、中医养生、中草药种植、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普及教育、革命主题教育、党廉主题教育为一体的国家3A级景区。

返回首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