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CORPORATE CULTURE

“我”的前世今生

发表时间:2024-12-26 作者:陈明权 浏览次数:106

1、“我”的前世

我,陈李济陈皮,在清代的我,还是一片不起眼的柑皮,被精心挑选,有幸作为珍贵的贡品,进奉给慈禧太后。至此,我成为了广东地区的文化象征,深受宫廷太医院的赞许,并获得“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的美誉。在那个时代,我不仅是药材中的珍品,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达官贵人以拥有我为荣。

民国时期,我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1915年,广州遭遇大水灾,我被义卖,以“一两陈皮一两金”的价格,吸引了权贵富贾争相购买,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赈灾。这一行为在当时传为佳话,体现了我在社会公益中的重要角色。

抗战时期,我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在战乱中,陈李济的老员工们宁可放弃其他财产,也要保护珍贵的我,这体现了我在人们心中的无价地位。抗战沦陷时,厂里老员工们用麻袋背着我逃难,这一行为不仅是对物质财产的保护,更是对传统文化和工艺的传承。这段历史反映了我在抗战时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上世纪50年代,广州市副市长、陈李济第七代传人李朗如先生,将我赠送给国母宋庆龄以及爱国名人何香凝,两位杰出女性称我为“陈皮之宝”。这一评价不仅是对我的认可,也反映了我在文化和历史价值上的重要地位。

1985年,香港著名爱国商人霍英东、岭南画派大师黎雄才参加陈李济创立385周年庆典,我又一次被当作珍贵礼物馈赠两人,并获霍英东“比黄金更珍贵”的赞赏。他们的赞誉为我增添了荣耀,同时也提升了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我”的由来

我来时的道路,需历经千辛万苦。首先,制作我的原料均来自广东新会的大红柑,这一地区因其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所产的柑皮被公认为最佳。根据史料记载,每年在小雪节气后、冬至前派人前往新会采摘完全成熟的茶枝柑,这一时期柑皮的香气和药用价值达到顶峰。采摘后的柑皮经过“三刀开皮技术”处理,去肉存皮、自然晒干,这一过程保证了我的自然和品质。

晒干后的我被用草席袋包装,每袋标明年份,存入木楼结构的仓库中。仓库底部设有杉木栅栏,下方炼蜜时所产生的蜜糖蒸汽长年累月透过栅栏,徐徐浸润着我,使我外表色如檀香木,内肉变为深茶色,百年而无虫霉之变,香气持久、久煮不烂。这一独特的存储和陈化过程,使我具有了独特的香气和药用价值。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我,不仅体现在我独特的制作工艺上,更在于我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传承。制作“我”的工艺,包括选材、开皮、晒干、存储等多个环节,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工匠精神。

3、 “我”的影响力

《冈州陈香》专题片:2016年,央视纪录频道《冈州陈香》专题片中对我的移交仪式进行了全程记录和展示,使得我的故事得以在全国范围传播,增强了公众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尊重。通过央视这一权威平台,我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升了我的品牌形象。

《本草中国》纪录片:同年,央视纪录频道在热播的中药纪录片《本草中国》首集《时间》中,特别选择了我作为展示内容,进一步强化了我在中医药文化中的地位。这一展示使我成为公众了解和学习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

广州地方志新馆展示:广州地方志新馆作为全面了解广州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窗口,我的入驻,使得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新馆的展示,不仅让参观者了解到我的药用价值,更通过其背后的故事,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这一展示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通过央视纪录频道的专题展示和广州地方志新馆的永久展示,我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度挖掘,同时,也使我成为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代表和传播者。

4、“我”的现代发展

 为了给“我”注入新的活力,专门成立了广州市陈李济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开发出柑普茶、陈皮小罐茶、陈皮山楂、陈皮紫苏梅和陈皮老姜黑糖等我的系列衍生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传承了陈李济的文化,也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养生的需求。

同时,建立陈李济百年陈皮传承(研究)工程中心,在陈皮陈化机制、品质分级、产地与年份鉴别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陈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 我,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我将继续以独特的魅力,传承历史,创新发展。